x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14 | 超人类主义的实用性

来源:The SeeDAO


6.1 为什么我们有理由预见这些变革发生?

环顾四周,将眼前所见与仅仅五十年前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推测未来五十年必将迎来同等甚至更剧烈的变革,按当今标准衡量,二十一世纪中叶的科技水平将堪称奇迹。即使保守推测,假定技术进步仍延续十七世纪以来的渐进模式,也意味着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将见证翻天覆地的发展。

当我们想到许多关键领域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时,这种预期就更加确定。万维网正逐步连接全球人类,为人类社会增添信息至上的新维度。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竣工,对基因功能(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正快速推进。利用这些基因信息改造成年生物或生殖系的技术正在开发中。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接近人脑算力。制药企业正在改良药物,使人得以调控情绪与人格特质且几乎无副作用。许多超人类主义目标已能通过现有技术实现。毫无疑问,除非发生毁灭文明的大灾变,否则技术进步将在未来为我们提供更加激进的选择。(也可参见"这些发展是否需要千万年才能实现?") 

分子制造技术或将彻底重塑人类存在形态。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等先驱已详尽论证机械相纳米技术与物理定律的兼容性,并勾勒出多条实现路径(参见"何为分子纳米技术?")。尽管分子制造看似天方夜谭——或许因其终极影响过于震撼——但纳米技术权威指出,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德雷克斯勒的论证提出实质性反驳。《纳米系统》面世十余年后,其理论模型中的运算依然无懈可击。与此同时,全球纳米技术研发投入已逾千亿美元且持续增长,至少其基础应用层面已完全融入主流科技版图。

分子制造技术或将彻底改变人类境况。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等学者已详尽论证了机械相纳米技术(machine-phase nanotechnology)如何符合物理定律,并概述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有多种独立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使人类成为后人类。哪些技术会被首先完善尚不确定, 但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哪种方法。但只要文明继续发展,人类将不可避免地或早或晚拥有成为后人类的选择权。以及除非被强制制止,许多人必将选择探索这条进化之路。

6.2 这些变革难道需要千万年才能实现?

通常很难预测特定技术发展需要多长时间。登月比多数人预期的更早实现,但翘首企盼半个世纪的核聚变能源至今仍未能实现。预测时间的困难部分在于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技术障碍,部分在于进展速度取决于资金投入水平,而资金水平又取决于难以预测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因此,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能找到充分理由相信某项技术终将问世,但对需要多长时间这点通常只能基于现有信息做出推测。

大多数超人类主义者坚信,超级智能与纳米技术将在百年内突破,更有预测在本世纪前三十年即可发生。(相关观点论证详见对应技术章节。)一旦纳米技术与超级智能同时问世,海量特殊应用将迅速涌现。

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案例证明过去人们曾郑重宣布某件事在技术上绝不可行,

  “人类在我们这一代乃至千年内都无法掌握飞行的奥秘。”(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1901年)

或许社会无关,

  “人们没理由在家里放台电脑。”(肯·奥尔森(Ken Olsen):数字设备公司总裁、董事长兼创始人,1977年)

——结果数年后就成为现实。然而,人们可以列举出同样多预期突破未能实现的案例。这个问题无法通过列举历史相似之处来解决。

更好的策略是直接观察底层物理约束和工程约束可能揭示的严谨分析。就未来最关键的两种技术——超级智能与分子制造而言,此类分析已经完成。许多专家认为这些技术有望在21世纪前几十年内实现,而另一些专家则预测需要更长时间。相较纳米技术,关于超级智能的可行性和时间框架的分歧似乎更大。 

另一种了解未来走向的方法是观察发展趋势。至少自 19 世纪末以来,多种指标衡量科学技术大约每 15 年翻一番(Price 1986)。按照这种指数级增速推断,人们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巨大的变化。除非当前趋势突然逆转或出现意外减速,否则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诸多变革都将在21世纪内实现。

6.3 若事与愿违又将怎样?

超人类主义事业的成功并非非成即败之事。不存在某个决定一切的"关键要素",相反,有许多渐进的过程在起作用,它们成效或高或低,速度或快或慢。即使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也能治愈许多病患。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也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即使无法冷冻整个身体并复苏,也能学会如何储存器官以供移植。即使无法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我们也能养活很多人。许多具有变革潜力的技术已经面世,而其他技术正在酝酿中,显然,人类增强技术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至于更强大的超人类技术,例如机器相纳米技术和超级智能,可以通过多条独立路径实现。即便某条路径受阻,我们仍可探索其他方向。路线的多样性将有效避免人类进化征程的过早中断。

有几种情况会导致彻底失败,比如我们屈服于一场生存性灾难(参见“这些未来技术是否风险极高?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因此,努力降低生存风险是当务之急。

6.4 如何在个人生活中践行超人类主义?

尽管超人类主义常与学术议程、伦理哲学、政治诉求及艺术运动交织,但它并非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或自助指南。超人类主义无法告诉你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追求什么样的爱好、应该与谁结婚或应该如何生活,就像成为国际特赦组织的成员或学习分子生物学也无法告诉你这些事情一样。

基于个体境遇与需求,你可能会或不会发现某些当前人类改良或增强技术具有实用价值。其中部分方法已司空见惯——运动、健康饮食、放松技巧、时间管理、学习技巧、信息技术、咖啡或茶(作为兴奋剂)、教育和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或激素)。其他一些你可能没想到的方法,比如签订人体冷冻保存协议(参见“什么是人体冷冻? 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吗?”),或者咀嚼尼古丁口香糖获得益智效果。还有些选项——如情绪调节药物或变性手术——仅适用于有特殊困难或需要的人。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超人类主义的主题,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并以某种方式参与超人类主义实践,参见(“如何参与其中并做出贡献?”)。

6.5 如何成为一名后人类?

目前,人类尚无法通过任何方式转变为后人类。这恰是超人类主义者对寿命延长与人体冷冻产生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那些足够长寿能够见证当前可预见技术实现的人,或许将获得成为后人类的机会。尽管无人能确保成功,但个体仍可采取以下策略小幅提升胜算:

1. 健康生活,规避非必要风险(比如吸烟)

2.签署人体冷冻协议;

5. 及时追踪最新科研进展并储备资金,以便在未来延寿技术问世时能够支付治疗费用;

7. 通过捐赠、倡导、投资或投身相关职业等方式支持超人类技术的发展;同时致力于推动技术普惠化,并降低生存性风险对世界的威胁(参见“这些未来技术是否风险极高?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9. 与人携手共同推超人类主义  。

10.同时,我们可以享受并充分利用现存机会,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我们将我们目前的命运与先祖相比,大多数人(至少是那些不生活在最不发达国家的人)会发现自己正享受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优渥的物质条件。更遑论我们坐拥前所未有的文化遗产与知识宝库,足以丰富人生经验,拓展认知视野。


6.6 永远活在完美世界里不会无聊吗?

何不亲身尝试再做论断?

“完美”一词模糊而又危险。无论在理论上还实践上,超人类主义者对于何种完美可达成且值得追求的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或许更明智的表述是"改进世界",而非令其"完美"。在一个高度改进的世界里永恒地活下去是否会无聊?这个世界肯定可以比现在更好,包括变得不那么无聊。如果你摆脱了填写年度纳税申报表等带来的痛苦和压力,人们可不会在事后说:“无需填写所得税表格,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诚然,物质环境的改善未必能带来恒久幸福。如果日常饮食只有面包和水,一盒饼干就能成为盛宴。但如果每晚都在高档餐厅用餐,这些美食很快会变得稀松平常;相比之下,任何更低级的盛宴,比如一盒饼干,都会显得有些寒酸。一些认知科学家推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设定值”,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很快就会回到这个基准点。一辆昂贵新车并不能让你更快乐(或者更确切地说,它能让你更快乐,但只是暂时的)这一民间智慧可能相当正确。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心智和大脑本就不是为了持续幸福而设计的。幸运的是,有多种潜在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一挑战。

猿类从事的活动在人类看来重复而乏味。随着智力进化,我们已对祖先感兴趣的事物感到厌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娱乐可能性空间——而且这个新空间比以前的要大得多。人类并非仅是能运用智力工具获取更多香蕉的猿类。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渴望新事物,例如艺术、科学和数学。在你漫长人生的某个时刻,如果对这个高度改进的世界感到厌倦, 可能只是表明是时候再次提升自己的智力了。

如果人类大脑存在一个会回归的幸福感"设定值",那么这或许是个应被修复的设计缺陷——我们最终会将其定义为人类,但并非人道。完全消除无聊感或许并不明智,因为无聊可以防止我们在单调无意义的活动上浪费太多时间。但如果我们持续尝试新事物、学习、更加智慧, 却仍因认知架构的设计缺陷而无法获得幸福,那么也许是时候重新设计它了。目前的临床情绪药物虽然粗糙,但有时确实可以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有时,疲倦和绝望背后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原因,仅仅是大脑化学反应失衡。只有将思维高度划分,我们才能想象一个拥有成熟的分子纳米技术和超人人工智能的世界仍缺乏控制无聊相关大脑回路的手段。从根本上说,快乐、兴奋、深切的幸福感和单纯的生存喜悦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所有渴望者的自然的默认心理状态。

埃德·里吉斯(Ed Regis,1990,p.97)建议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 平凡的生活有时很无聊。那又怎样?

2.永生会如你想象般无聊或精彩。

3.难道死亡更令人兴奋?

4.如果永生变得无聊,你随时可以选择结束它。


超人类主义绝非媒体渲染的豪车、财富与炫酷装置堆砌的"科技神话",其本质在于突破人类存在形态的根本局限——包括智力的跃升与心智结构的优化,使我们真正适配幸福的实现。

超人类主义并不是指更豪华的汽车、更多的金钱或更精巧的小玩意儿,尽管媒体向我们呈现的就是这些“科学”和“先进技术”;超人类主义是关于人类状况的真正变革,包括提高智力水平和构建更适合实现幸福的心智模式。


7. 致谢和文档历史

超人类主义问答手册旨在就负责任的超人类主义基础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阐述。目标是使文本既可以作为该领域新手的指南,又可以作为经验丰富的参与者的参考。

近百位人士以不同方式参与了本文件的编写工作。当前版本是对1999年版本的全面修订,不仅新增了大量内容,还对原有章节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在2.0版本的筹备过程中,以下人士提供了特别重要的贡献:

埃利泽·尤德科夫斯基(Eliezer Yudkowsky)为整份文件提供了编辑协助,并就核心议题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戴尔·卡里科(Dale Carrico)校对了文本的前半部分,删除了大量错别字和不当之处;迈克尔·拉托拉(Michael LaTorra)对后半部分进行了同样的校对;“Reason”随后再次审阅了整份文件,弗兰克·福尔曼(Frank Forman)和莎拉·班克斯·福尔曼(Sarah Banks Forman)也进行了同样的审阅。以下人员也提供了 实质性或形式上的有用意见(按字母顺序排列):Michael Anissimov、Samantha Atkins、Milan Cirkovic、José Luis Cordeiro、George Dvorsky、 James Hughes、G.E. Jordan、Vasso Kambourelli、Michael LaTorra、Eugen Leitl、Juan Meridalva、Harvey Newstrom、Emlyn O’Reagan、Christine Peterson、Giulio Prisco、 Reason、Rafal Smigrodzki、Simon Smith、Mike Treder 和 Mark Walker。多年来,许多其他人也提出了问题或思考,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本文的形成。 虽然无法一一列举,但衷心感谢你们的贡献。 所有剩余的错误均由我本人负责。

由于新版文档基于前作构建,早期版本的贡献者亦对本文件产生间接影响。首版核心贡献者包括安德斯·桑德伯格(Anders Sandberg)(多个原始章节大量采用了他的材料,关于超人类主义历史先例的章节至今仍明显带有他的印记),凯瑟琳·埃吉斯(Kathryn Aegis), 和娜塔莎·维塔-莫尔(Natasha Vita-More)(都提供了大量文本内容)。人体冷冻技术章节的论述框架始终直接受启于拉尔夫·默克尔(Ralph Merkle)的学术论文。有数人参与了超人类主义的定义工作,特别是Kathryn Aegis和Max More。Greg Burch、David Pearce、Kathryn Aegis和Anders Sandberg提供了详尽的编辑意见。为原始版本提供想法、批评、问题、短语和句子的贡献者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Kathryn Aegis、Alex (intech@intsar.com)、Brent  Allsop、Brian Atkins、Scott Badger、Doug Bailey、Harmony Baldwin、Damien  Broderick、Greg Burch、David Cary、John K Clark、Dan Clemmensen、Damon  Davis、Jeff Dee、Jean-Michel Delhotel、Dylan Evans、EvMick@aol.com、Daniel  Fabulich、Frank Forman、Robin Hanson、Andrew Hennessey、Tony Hollick、Joe  Jenkins、William John、Michelle Jones、Arjen Kamphius、Henri  Kluytmans、Eugene Leitl、Michael Lorrey、mark@unicorn.com、Peter  C. McCluskey、Erik Moeller、J. R. Molloy、Max More、Bryan Moss、Harvey  Newstrom、Michael Nielsen、John S. Novak III、Dalibor van den Otter、David  Pearce、pilgrim@cyberdude.com、Thom Quinn、Anders Sandberg、Wesley R. Schwein、Shakehip@aol.com、Allen Smith、Geoff Smith、Randy Smith、Dennis Stevens、Derek Strong、Remi Sussan、Natasha Vita-More、Michael Wiik、Eliezer Yudkowsky和zebo@pro-ns.net。

我要感谢大家帮助创建这个常见问题解答,共同推动超人类主义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Drexler, E. Nanosystems: Molecula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Comput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2).

The Foresight Institute. “Erroneous Predictions and Negative Comments Concer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2002). http://www.foresight.org/News/negativeComments.html

Price, D. J.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and Beyo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earce, D. The Hedonistic Imperative. (2003) http://www.hedweb.com

Regis, E. Great Mambo Chicken and the Transhuman Condition. (Penguin Books: New York, 1990).

World Transhumanist Association. http://www.transhumanism.org. (From this site, links to local groups and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can also be found.)

在尽头的河岸

凝视我们面前的一切

凝望彼岸

展望着我们未来的样子

笼罩在天真臆测的迷雾中

我们正忙于准备

载我们渡河的木筏

在光明消逝之前

在本可实现的永夜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

牛津,2003年10月

《超人类主义问答手册》完

翻译 | 燃野.D.唯珂

校对、排版 | Lelouch

审核 | SuanNai


至此,SeeDAO 超人类主义专栏第一册 《超人类主义问答手册》已全部加载完毕,感谢译者「Lelouch,SuanNai,小蓝,Heesch,ELLIOT,老乖姐姐,燃野.D.唯珂」做出的贡献。下一册《超人类主义思想史》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SeeDAO超人类主义专栏,每周定期发表翻译Nick Bostrom教授所著文章,探讨超人类主义的种种问题,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共同思考不可知的未来。

 

注:“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脑机接口、生物增强等——增强人的身体、认知与寿命,甚至突破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局限,实现向“后人类(Posthuman)”的进化。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联系SeeDAO小助手(vx:seedao2023) 回复“超人类主义”进群讨论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12 | 超人类主义在哲学和文化上的先例有哪些?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11 | 为什么超人类主义者想要活得更久?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10 | 是否存在某种伦理标准可供超人类主义者评判"人类境况的改善"?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9 | 我们不应该专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非将精力耗费在规划"遥远"的未来上吗?

超人类主义专栏Vol.8 | 科技狂飙的时代,我们还来得及设限吗?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mGOJ-HAzisqboekNtzes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