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共益访谈第三期 | 从国企到疗愈:一位母亲的三重身份与普特融合探索-云深

从国企到疗愈:


一位母亲的三重身份与普特融合探索


时间:2025年3月7日

采访人:陶丽莉

受访人:云深


Q1

 

采访者:

云深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HC共益计划的专访。听说您有“国企工作者→幼教老师→疗愈专家”的三重身份转变,还给自己起了“境率广忆”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字,能先简单介绍下您和“一境忆”的特别定位吗?

 

云深

我的职业经历确实比较多样。从200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到2017年离开国企,我在那里工作了11年。随后,从2017年至今,我一直专注于儿童教育领域。

起初,我的专业背景是医药相关,所以进入了医药企业。但在国企工作期间,我经历了生育两个孩子的过程,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开始问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是想成为一个职场精英,还是希望做一个更好的母亲?这种思考促使我将重心转向儿童教育,深入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我开始接触特殊儿童教育。这些孩子和家庭经历了求学、求医、日常生活的种种困难,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让我重新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如果一个特殊儿童在遭受极大身心障碍的情况下,仍然努力成长和恢复,那么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生命,比我更勇敢。这里面的价值,丝毫不亚于普通人对名利和舒适生活的追求。

从那时起,我开启了真正的医学和特殊教育探索之路,致力于“医培教结合”,帮助这些孩子构建身心的康复,包括内在的支撑(天性习性脾性)和外延的生活兴趣(衣食住用行)等等。我深知,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所以需要为他们找到自我可绽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自省,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因此,“一境忆”不仅是一个普特融合的儿童教育与疗愈体系,更是我和共创伙伴人生理念的实践。 

 

Q2

 

采访者:

作为二胎妈妈,您的育儿经历对“性理疗愈”模块的研发产生了哪些影响?能否分享一个让您坚定“普特融合学校”理念的亲子故事?

 

云深: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一直很感谢我的两个孩子,以及那些我接触到的孩子,他们给了我很多启示。

在养育孩子之前,我的思维方式可能更偏向传统的“学霸逻辑”——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当我成为母亲,并接触到更多特殊儿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现有的教育体系,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完成学校的学业。

类似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下,有的孩子的认知模式就是容易偏学霸,有的孩子就是容易偏学渣。如果你恰巧同时养育了两个这样的孩子。那么参加家长会,你一定能体会到“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有些老师可能会对学霸家长嘉许,而对学渣家长则有质疑(是否家庭教育没跟上)、无奈。这种对比让我更加理解特殊儿童家庭所经历的困境和病耻感。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不符合他预期的行为表现或者学习成绩感到焦虑甚至自责,但这种焦虑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但孩子作为人这个个体,就是会不一样啊。

这让我更加坚定地去研究“性理疗愈”,希望能为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成长方式。同时,我也更加坚信“普特融合学校”的理念,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儿童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彼此理解,彼此支持。这不仅仅是特殊教育的探索,更是多元化的生命体验和社会共融的实践。 

 

  

 

Q3

 

采访者:

在共创“中国人自己的康复体系”过程中,您提到“三个必须”——必须用本土体系不依赖西方模式、必须家长参与、必须记录治疗过程。这种坚持遇到过资源困境吗?如何化解的?

 

云深:

确实,我们的坚持遇到过很多挑战。

首先,为什么我们强调“必须用本土体系不依赖西方模式、”?这是因为尽管全球化让医疗手段、教育模式更加丰富,但我们发现部分人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国必须经历西方曾经走过的弯路。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在有充分调研、实践、思考的前提下“弯道超车”,直接探索更加适合我们的康复模式。就像工业革命时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重复英国的老路。

在实践中,我们的疗愈体系强调本土化系统疗法,并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方式,让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当然,这种模式在推广初期会面临质疑,甚至缺乏资源支持。但我始终相信,只有做出成果,才能真正辨析清楚。理论上的争论没有意义,关键是要让康复和疗愈方案在孩子身上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家长的参与是康复体系成功的关键因素。尽管教育界普遍认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中,许多家长缺乏有效的陪伴能力,甚至无法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帮助家长成长,为家庭提供支持体系,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最佳助力。

最后,记录康复过程是确保体系传承和优化的核心。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感受力、经验积累和辩证思维,而现代西方科学讲究样本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在坚持主轴的前提下,融合这两者的优点,让康复和疗愈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虽然推广过程中有很多阻力,但我坚信,只有坚持下来,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人自己的康复和疗愈体系的发展。

 

 

 

Q4

 

采访者:

作为古医学疗法的开拓者,您最初对“现代公益评估体系”是否有顾虑?最终决定参与HC共益计划评估的关键契机是什么?

 

云深:

最初确实有顾虑。古医学疗法往往依赖医者本身敏锐的感受力、心性磨砺、经验和个案积累,而现代公益评估体系更强调数据、标准化和量化指标。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可以善用工具,现代评估体系并不是为了否定传统疗法,而是提供一个更加客观、透明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康复体系。HC共益计划的理念也让我看到,公益评估可以成为传统康复和疗愈体系发展的助推力,而不是束缚。因此,我最终决定参与,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家庭受益。


Q5

 

采访者:

如果给您的社会融合生态圈构想画个“五行图”,您会把政府、企业、医疗机构、特教老师、志愿者分别对应哪个元素?为什么这样匹配?

 

云深: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会这样划分:

· 政府 → 土:政府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就像土壤孕育万物。

· 企业 → 金:企业在体系中扮演资源供给和经济支持的角色,就像金属支撑着结构。

· 医疗机构 → 水:医疗机构需要灵活应变,不断创新,就像水一样流动和渗透。

· 特教老师 → 木:特教老师是成长的关键,他们培养孩子的能力,如同木的生长。

· 志愿者 → 火:志愿者充满热情,点燃希望,就像火焰一样温暖人心。

这种匹配方式不仅符合五行生克关系,也展现了各个角色在社会融合中的相互作用。 

 

希望更多的孩子透过艺体融合的方式,构建康复性日常,绽放自我

 

采访人 | 陶丽莉

编辑 | 刘慧源

审核 | 刘昌译

 

若有议题伙伴想联系云深

或有事相商

欢迎问询HC小助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N0rKO1wb6Q2Cnuwehqga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