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技公访谈第9期 | 用艺术点亮乡村教育-晓惠专访

晓惠专访 

 用艺术点亮乡村教育

Lighting up rural education with art  

  

PART1 

从高校课堂走向乡野温情:

“我能怎么样去帮助他们。” 

 

How can I help them?

 

采访者:您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

 

晓惠

       我是一位高校老师,2023 年毕业,目前在广州的一个学校做设计类的教学工作。我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设计,包括三维设计跟平面设计。在暑假期间有空呢,做乡村教育公益活动,我在2023年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就产生了这个想法,但是第一次做没有成功。

 

采访者:您提到说2023年就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可以说下当时是怎么想的嘛?在那一次活动中,您做了一些什么?

晓惠:

我是因为我叔叔的孩子产生的灵感,他们是成长在离婚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我想着去思考我能怎么样去帮助他们,又想到这个村会不会有更多的小孩子需要关怀、有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我去了解......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就跟村委会沟通,村委会表示支持。

但是因为我是在过年期间提的这个想法,大家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帮我宣传,也没有给我过具体帮助等。所以到 2024 年的时候,我就自己去招生、去宣传,然后才启动了第一期,现在第二期就稍微好一点点。

 

采访者:对于您家乡的留守儿童,您发现了什么问题吗?

晓惠:

其实是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乡村的小孩。我本身就是海南本地的,比较了解海南这边的教育,跟外省差别很大,所以我也很能理解孩子。我们当地很多家长疯狂地给孩子补习,但是孩子对于学习的目标也不是非常明确,没有“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到什么好学校和资源”的那种感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思考教育到底是在什么点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也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去了解这些孩子到底在什么地方有所缺失。

 

采访者:那后来您做了什么?您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这些活动的?

晓惠:

去年的时候,挨家挨户上门地去进行宣传,其实非常辛苦,去做这件事情会感到非常心累,有些人还不理解,甚至产生怀疑的想法。那我就只能先自我介绍,真诚地对他们发出邀请,后面大概是有20 多个学生,这个班慢慢地就开起来了。

 

采访者:您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想教给孩子们都是一些什么东西?

晓惠:

我当时先跟一些家长说,我是学艺术的,然后第二个就是通过我自己会的一些技能,就例如说画画、书法教给他们。我先认识他们,跟他们接触一下,第一期就是做国画、毛笔,还有手工自己的课程。然后我得到了一个反馈,其实这个课是免费的,家长非常开心自己的孩子可以免费学到一些东西。

 

采访者:实施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晓惠:

第一个是招生,第二个是钱。目前还是会有很多人认为公益活动是在捞钱,会不会是想要拿钱去贪污之类的。找人帮忙的话,也需要有很多时间去筛选合适的人。一是人家愿不愿意帮,二是没有前辈推荐,其实还是比较难的。后面的话,有媒体过来采访,我也没有想到这种信息爆炸就这么突然得来了。

 

 

采访者:用自己的钱,挨家挨户地去问,我觉得这确实是您自己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和行动力。那您后来是怎么把这个想法落地的?我很好奇您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把需要的东西都连接到一起的?

晓惠:

首先是钱的问题,我开始就已经想好自己出钱了,第二的话就是想办法,我的朋友会给我一些帮助,例如说提供一些颜料。然后第三个就是跟村委会沟通,他们能帮我就帮我,不能只能自己去解决,这是第一期的想法,我当时感觉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活动项目做起来就慢慢地推进,后面就有了一个家长群。第二年的时候,我会提前在群里发招生报名之类的通知。所以第二年的话有一些家长,会直接拉他朋友进来,主动地来跟我来报名上课了。

采访者:您现在是做到第几期了呀?

晓惠:第二期,今年是第二年。

 

PART2

 

在泥土与宣纸间播种希望:

“让他们表达自己、治愈自己”

 

Let them express themselves and heal themselves"

 

采访者:您认为支撑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是什么?

 

晓惠:

首先就是我是从海南本地出来的,我感觉到当地的一个教育差距。第二就是我认为,我有一些能力,那应该要反哺到我的家乡的,这是我的一个情怀。我也希望我能够帮到我们海南地方去发展。然后就是我观察到乡村教育有太多问题了,没有多少人很用心地去做这个板块。

 

采访者:您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您认为您的优势在哪里?

晓惠:

用女性视角去观察乡村,去捕捉到乡村小孩的情感,包括他们的教育环境,还有和家长的关系。我会在我的课程和学生互动当中,更多去添加相关环节,从而调节到小孩心理思路;让他们的想法或者是思考的方式都能有所调整,再把他们的生活状态重新落地到这个艺术作品或是日常的一些行为规范当中。这是对孩子们行为和思想上面一个的纠正。我认为这是我最终想要的一个点

采访者:您提到以“女性视角去观察乡村”,那这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晓惠:

女孩子就是比较敏感,而且比较感性的。我看了很多的乡村教育的案例,很多是大学老师带着一个团队去做。我相信女性看到的东西跟男性是不一样的,用我们女性的这种感知,去了解、去发掘乡村。

 

采访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是怎么潜移默化地把思想传递给这些孩子的?

晓惠:

做他们的朋友,跟他们玩游戏。他们会跟我说他们家人的事情,大人离婚等。那我先留意他们这些想法,再根据每个小孩的性格,去做一些思想引导。还有就是在课程当中去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维去画出一幅画,就像这样培养他们的思维。

例如说有一个小朋友,他现在念六年级,他的爸爸在疫情期间去世了。他的性格是非常外向的,非常叛逆。上课的时候比较好动。那像这种小孩呢,他其实是知道你在为他着想,在课下的时候我就会多跟他互动,会多了解他一些,之后他就愿意跟我交朋友;然后我再以他的视角和理解能力,去跟他说这个行为不对,应该如何去纠正,他就会听得进去。

这个时候的小孩比较喜欢看抖音的那种AI读的视频,会在课堂内外讲那些不好的网络热词热梗。我就会换位思考,也这样对着他们说这些话,然后孩子们心里面也体会到难受的滋味,他们就会知道这样做不好。

 

采访者:你在那个高校教这种艺术教育相关的是吗?你平常在高校里面主要教授一些什么样的课程?

晓惠 :

设计软件方面的东西。

 

采访者:你能介绍一下你拥有的一些技能吗?

晓惠 :

毛笔硬笔;画画,设计软件、 PS等 ,所以对于教这些小孩子来说就更简单了。

可以说,艺术相关的这些技能都是糅杂在一起的,没有说一定要专攻于某个领域。我们能从这个领域一下跳到另一个领域,它们是通的,只是用的材料不一样而已。画国画用毛笔,写正常的字就用硬笔,但它其实就是媒介不同。

 

 

采访者:那您是怎么运用您的技能,给他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晓惠:

首先我会一对一的带他们。第二个就是,他们早上一来,就可以一天都泡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像小小的工作室,一个讨论或一个团队的感觉。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无论是你的一种行为引导,还是你说话的方式,小孩就都会去感受你。包括你用了一个口红,小朋友可能会说:“老师,我妈妈用的口红比较艳,你用的比较优雅。”他们就会感受老师的整个状态。其实就是在跟他们泡在一个空间的时候,影响了他们的很多行为。

 

采访者:在教小孩子画画的时候,您是怎么教他们的?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您会怎么样去做这种专业相关的教育?

晓惠:

第一是找素材,第二是做课件。国画主要是画荷花,因为这个村有种植荷花,然后到夏天的时候会满池塘开放。那我以这样的课程去连接,让孩子们能够对于他们的家能够有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去描绘我的家乡的特色,他们会这样慢慢领悟。我会先做示范,在纸上面告诉他们怎么画,或是握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毛笔怎么拿,带着他们一点点地去画。

 

采访者:以从事艺术的人的角度来说,您觉得艺术教育和数学、英语这种文化类教育相比,看法会有什么不一样?

晓惠:

艺术这条路的重点就在于去发掘这个孩子的性格。从而挖掘出适合他们走的那条路;他们可以在画画当中去表达自己,去治愈自己;他们有个爱好,就可以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可以有更多充盈内心的时间。

 

采访者:这和普通的上课有什么区别呢?

晓惠:

在我的课上,小孩会比较自由,像他们上课吃东西什么的,我一般就不怎么管。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就直接告诉你说老师我还没吃饭,我先吃一下。那像做艺术老师的话,会直接就默认和选择接受,但是如果说是像文化课的老师,他会觉得你在挑战我的权威什么的。那他其实忽视了一种教育,就是小孩子其实已经表达出来他的想法了,但是教文化的老师就会忽视小孩子的情感的,会压抑住他们的情绪,小孩可能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快乐。

 

采访者:您觉得您的课程有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晓惠:

他们非常喜欢画画,会很有成就感,会问我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们跟我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关系,就经常期待我什么时候回来,还问我要不要明年再办等等。 

  

PART3


让善意扎根,让希望传承:

“希望老师们可以去辐射那些孩子。”

 

I hope the teachers can radiate those children.

采访者:能不能分享一下,在这两期活动里面,您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忆?

 

晓惠:

印象最特别的就是,我有想到结合海南村落特色,又把他们跟父母的关系,还有资助到海南文化遗产联结在一起。小孩子很多都不了解琼字的由来和发展,我就相当于说是做了一个桥梁,让孩子去了解我们海南本地文化的一些精髓,然后让他们去传承和发扬。

 

采访者:做这个活动,跟孩子们接触这么些时间以来,您有一些自己新的想法与成长吗?

晓惠:

我觉得还是蛮大的,像做公益活动就是原来我的一个初衷,初心是比较单纯的。但是在我一边做的时候,周围就会有很多声音说,那估计可能是为了自己出名或为怎么样的,甚至也会出现不认同的话语。在做第二次的时候,可能就会更想要把它做好一些,然后能够让大家看到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

做这种活动的话,需要有很多的情怀、精力和能力,你要真正愿意和喜爱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些东西是支持我们走的动力,我的想法就是,我非常希望有很多人能够加入我的团队,或者是跟我一起做。

 

采访者:那您接下来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想法吗?

晓惠:

我有个新想法,就是能不能教给老师,让老师学会这个技能,然后去辐射这些学校。我最后也联系了一个小学,就问他们有没有想法。小学的话又没有这个想法,但可能到初中有些老师需要做些课题,那么他们可能会需要学。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用我的能力去给乡村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我觉得即使我不在了,但是老师可以去教子,达到常年累积的影响。

 

采访者:有没有什么样的具体的想法?要怎么样去教他们,有联系到什么人吗?

晓惠:

联系了一个小学的校长,像这种的话,可能还是得联系到一些政府部门,然后去问问需不需要。所以其实要是做起会比较难。在做这个活动的时候,一边做一边遇到问题了,才想着要怎么样更好地开展,才会想着去聊、去跟政府沟通。

 

采访者:那如果您联系到这些老师,您想怎么给他们做这种类似的培训?

晓惠:

更多的就是自己会的技能传授他们。

 

采访者:最后,我想问问这一段经历给您带来的成长,从个人来说有哪些?

晓惠:

第一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更需要单纯,包括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了解到乡村的这种教育它到底缺失什么。这让我帮助家乡的心意更加浓烈,包括可能会用到我的工作。在跟我的朋友相处当中,我会知道以我的能力或是以我的人脉,我可以尽量多帮一下别人。这样可能会让我的幸福感和快乐感更多,我感觉到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采访者:suey

编辑:桂圆

审核:刘昌译

 

若有议题伙伴想联系晓惠

或有事相商

欢迎问询HC小助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7mRszKADYuSfyYszKM166g